1948年国共两党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淮海战役,这场战役直到1949年1月才结束,而它的结束也意味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
如今,距离淮海战役胜利已有70年。战火已息,烽火不再,但是那场战役留下来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淮海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它所产生的精神。
一、淮海战争的历史背景
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中原地区的第二次战略进攻,尽管这场战役死伤惨重,但同时也有着重要意义。它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的渡江之战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使得国民党遭受重创。
同时这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首先开展窑湾首战又要宿县之战、徐东狙击战、徐南狙击战。淮海战役的作战目标,就我军而言,就是要清除国民党在江北的军主力,为渡江统一中国作军事准备。最初的目标是开展一次规模较小的战役,歼灭国民党的一些主力军。但根据战场的情况,认为有可能变成决战,然后就做了充分的准备。
战时的主要困难是前线野战军力量不足,需要高强度作战。共产党员们发挥团结合作精神,围歼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获得胜利。毛泽东曾针对此提出,要是想战胜敌人,必须打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战争,一种是隐蔽战争。"虽然走在战争前列的军人让我们为之热血沸腾,但是我们仍然也要知道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斗争的漫漫长途里有那么一群人一直在隐蔽之处默默为中国红军做贡献。那就是一批在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这些英雄在淮海战役中起了重大作用。
二、淮海战争为何能够取得胜利
- 1、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
这些隐蔽战线的斗争是险恶的。隐蔽在中共党员的秘密党员何基洪、张克快率领国民党军队在贾汪、台儿庄地区举行战场起义,此举极大动摇了国民党的军心并对黄百韬军团起了重大作用,毛泽东称为"第一个大胜利。"共产党在城市斗争中也做出极大贡献。
这场战争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粟裕,而此次战役也是由他提出并指挥的。粟裕说,淮海战役期间,由于地形原因,中共的作战物资无法及时运送。与前辽沈战役相比,不仅有苏联的武器援助,而且有东北军的支援,形势对中共来说十分不利。然而,在淮海战役中,军队的后勤问题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使得苏羽多次向上级汇报求援,否则,根本无法维持战场消耗。这时候,广大人民便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力量,用小推车推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 2、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有关
除了前线与地下共产党人的贡献,我们的后勤保障和人民也做出了贡献。在那时,共产党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全力以赴支持前线作战。这是多么一副壮观的景象,男女老少都齐上阵支援解放军。他们筹集物资,赶修工事,抢救伤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支撑了这场战役的伟大胜利。
而这场战役的胜利结束,也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充足的物质保障少不了党中央提早对淮海地区的后勤策划,对许多必要方面例如弹药储备、军粮筹集和兵站建设等做出的全面安排。有一些数据让我们能够感受人民群众对此战争的支援力度。在那时,用掉20.6万担柴、粮食9.6亿斤、牲畜76.7万头。这让当今的我们不仅感叹人民的力量,人民支援才是胜利之本。
这场战役的胜利结束时用无数英烈的鲜血而换来的,为何那时候的革命先烈勇于牺牲他们的自己的性命而没有犹豫呢?那是因为他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因为他们心中怀揣着人民,所以他们能够坚持斗争、排除万难,我想也是因为如此吧。因此,我们应当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在这些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们人民群众为前线战士贡献巨大物资,并支援他们。而无论何人,就算是前线战士还是国家重要领导人,归功结底也属于人民群众。而毛泽东同志也始终强调"为人民服务"。因此,革命精神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3、 国民党错误频出
在淮海战役中,国军自上而下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从上到下都一团糟。豫东济南战役后,蒋介石的区域防御计划破产。杜聿明对淮海战役作了精辟的策划,集中兵力,主动出击。但是他被强迫到东北去收拾烂摊子。徐州大军有20天没有采取行动,根本就没有机会进攻,在如何防守上没有达成共识。
三、我们应该如何传承淮海精神
在这场斗争中,苏北诞生了"恩来精神"、"新四军铁路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淮海地区在此战役经过65昼夜的浴血奋战和广大人民的拥护,产生孕育了"沂蒙精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呢?
最后,我认为,淮海战役的这段历史,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的铭记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伤痛,也让我们明白革命精神的力量,我们应当学习并弘扬革命精神,学习红色文化传承并弘扬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