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写作背景介绍简写(北征背景下的观沧海)

时间:2024-11-09 09:45:07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从此袁绍军事集团走向下坡路,建安十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曹操想,斩草要除根啊,不然自己日子过得也不安稳啊,于是建安十二年开始北征乌桓,虽然经历大雨,道路阻塞等问题,最后还是打败了乌桓,白狼山之战后,曹操“屠柳城”。

他没有进一步追击逃亡到辽东的二袁,而是坐等二袁的人头。果然,没多久公孙康就把它们送来了。这就是著名的“隔岸观火”,《演义》里是郭嘉的计谋,名为“遗计定辽东”。是不是郭嘉的计谋我们不知道,但郭奉孝确实死于此时此地,当时环境恶劣,“寒且旱”,连曹操自己也说:“这次赢得困难,赢得侥幸!”

郭嘉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这也成为曹操志满意得之际美中不足的原因。

紧接着,曹操收编三郡乌桓骑兵加入自己的军队,“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大大发展了曹军的骑兵部队。统一了河北,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滨海道可行,曹操途经碣石,自己河北都统一了,辽东都稳定了,离统一天下不远了吧,于是留下《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表现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抒发了其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浑厚的特点。“临”“观”表现出诗人登山望海的飒爽英姿。

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位置,引出下文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由近及远。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伏笔。

炼字:“涌”字生动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炼字:“若”字表明所写的是虚景,诗人通过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图景。

修辞: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创造出开阔的意境,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英雄气概和统一天下的远大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