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成语有哪些(成语典故:唇亡齿寒)

时间:2024-08-29 08:30:05


春秋时,晋国的近邻有虢〔guó〕、虞两个小国。(晋国在今山西和河北的南部一带;虢国,指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虞国,在平陆县东北。)晋国想并吞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可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虢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于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国君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要求借路让我们通过,估计虞公(虞国国君)一定会同意的。”晋献公说:“这名马和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逍:“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着名马和美玉去见虞公。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路”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就要保不住了!”

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是比喻相邻两国安危与共的密切关系。辅,是面颊,也写作酺;车,是牙床,即牙车骨,面颊和牙车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 “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齿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齿寒”, 也叫做“唇齿相依”。

宫之奇对虞公说的这段话,原载《左传•僖公五年》。在《左传•哀公八年》的记载中,子泄对吴王也说过:“夫魯,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又,据《三国志* 魏志•鲍勋传》载,鲍勋曾对魏文帝曹丕说过“吴、蜀唇齿相依”。

但是,这个“辅车、唇齿”的成语,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恐怕还是要算《左传》所载宫之奇的话。宮之奇当时以辅车唇齿来比喻虢虞两国相依相存的关系,实在是非常确切的。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路”,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国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就在虞公的“慷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虞公还是毫不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俘,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荀息奸滑地笑道:“壁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zhǎng)矣。(美玉还是原来的美玉,不过马的牙齿增多个把两个了)。”


马的牙齿是随年龄增加的,一年增一个,所以,数数马的牙齿,就能知道马的年龄。古人比喻年岁逐渐老了,就叫“马齿渐增”;自谦年岁徒然増长而无所成就,就叫“马齿徒增”。北周文学家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诗:“犹怜马齿进,应念节旄稀。”

由于上述故事,还产生了 “假道灭虢”或“假途灭虢”的成语。假,就是借;假道、假途,都是借路的意思。这句成语,形容一种阴谋诡计: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以后,回过头来连甲也一并消灭。也指:以向对方借道为名,而行消灭对方之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笫五十六回:“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