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迈的骑士,骑着一匹枯瘦的老马,奋力将手中的长矛刺向旋转的风车。
只听“咔嚓”一声,巨大的风车岿然不动,象征自尊的长矛却一折两段。
骑士仰头怒吼:“你们这些邪恶的巨人妖,逃不出我的手心。”
这个把风车当成妖怪,将自己视作正义化身的“疯子”,就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最为经典的人物——堂·吉诃德。
这出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闹剧,则是小说《堂·吉诃德》最为经典的桥段。
400多年过去了,每当人们重温这本书,总会被其滑稽夸张的喜剧桥段逗得大笑不止。
但只要你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塞万提斯耗时10年写下的堂·吉诃德,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充满了哲思。
那就是:每个人都可能为理想疯狂,但理想的重量一旦超过现实的负荷,我们终将臣服于现实。
理想,是把双刃剑
骑士堂·吉诃德的本来面目,不过是西班牙台拉曼却村的一个老绅士,名叫吉哈纳。
他的生活悠闲地很,经常牵着几只猎狗,四处打猎。
这年,他忽然迷上了骑士小说,甚至到了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地步。
终于在某一天,吉哈纳一拍脑门,下定决心要做个游侠骑士。
他幻想自己身披盔甲、扛着长枪,去拯救世界,之后光宗耀祖,名垂青史。
每每想到这个伟大的理想,吉哈纳就激动地坐卧难安,茶饭不思。
他从老屋的角落里找到了锈迹斑斑的盔甲,用铁皮条做了一只头盔,精心打磨好他的长枪和盾牌;
他花了8天时间,绞尽脑汁给自己和老马取了新名字,自己叫“堂·吉诃德”,那匹老马则叫“驽马难得”;
他效仿骑士小说里的情节,给自己找了个梦中情人,就是隔壁村的杜尔西娜娅——一个从未谋面的村姑。
一切准备就绪后,堂·吉诃德就装扮起来,兴致勃勃地去郊外晃荡。
遗憾的是,一连几天,他都无用武之地,心情烦闷地如同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
这天,他提着长枪冲进了一家旅店,把店长尊为长官,将女客当做女仆,视自己为旅店的护卫。
半夜三更,他穿着铠甲,提着长枪在马房巡逻。
他忽然看见一个仆人出来饮马,竟把对方想象成歹徒,二话不说对其拳脚相加,险些闹出人命。
店长本来不想理会“疯癫”的堂·吉诃德,但又怕他惹出麻烦,只能陪他把戏演完。
为了尽快把他打发走,店主和一众旅客假惺惺地给堂·吉诃德受封骑士封号,并鼓励他云游四海。
堂·吉诃德大闹旅店的事,让他彻底失去了绅士的体面,成了村民们避之不及的“神经病”。
堂·吉诃德的故事,让我想起来作家路遥,在其小说《人生》里的一段话: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离开现实,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指路明灯,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力量源泉。
但理想的制定,离不开理性的思索以及对客观现实的考量。
一个人的理想一旦不切实际,理想于他而言根本算不上助力,反而是一种巨大的阻力。
理想,是把双刃剑,如何用好这把剑,只有你自己知道。
做事,最忌用力过猛
堂·吉诃德离开旅店后,内心洋溢着澎湃的豪迈之情。
他把家里的东西连卖带当,凑齐了远行的路费,还雇佣农夫桑丘做了自己的仆人。
一个漆黑的夜晚,堂·吉诃德带着桑丘,静悄悄地离开了村庄,开始漫无目的地游走。
这天,他看到一个小男孩被农场主殴打,便勇敢地挺身而出,上前阻挠。
他拔剑指向农场主,命令他给小男孩结算工钱并放他回家。
农场主觉得好笑,就敷衍地听从了堂·吉诃德。
这下可把堂·吉诃德高兴坏了,他即将不遗余力地疾驰在“骑士道”的追梦路上。
他制造出一个个“假想敌”,把过路的商队、旅行的游客、游历的教士统统想象成为非作歹的恶人。
他向这些“恶人”宣讲“骑士精神”,用严厉的口吻教训他们,甚至动用武力惩戒。
结果可想而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陪他演戏,更多的人选择狠狠揍他一顿。
堂·吉诃德被揍得鼻青脸肿,甚至肋骨还被踩断了几根。
但他没有气馁,他要为了理想拼命,哪怕这个理想看起来十分可笑。
几天后,当堂·吉诃德走到蒙铁尔原野时,忽然眼前一亮,他欢呼道:“天助我也,今天就是我一战成名的大好时机。”
原来,原野的郊外,有三四十架风车。早已迷失心智的堂·吉诃德,竟将风车看成了30个巨人。
他兴奋地冲桑丘喊道:“我要去跟他们较量一番,把他们统统杀死。”
结果,风车毫发未损,堂·吉诃德却摔得头破血流。
幸亏桑丘及时拉着堂·吉诃德离开,才避免了一场惨剧。
堂·吉诃德立功心切,变得越来越焦虑。
大战风车后,他又大战羊群、劫持囚徒、与搬运工械斗,甚至冲进马戏团与狮子决斗……
可最终结果都是,“敌人”没杀死几个,自己反而差点丧命。
卡夫卡曾说:
如果太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太过用力地做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个人如果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势必无法沉稳心思,审时度势。
盲目用力,力气就像打在了空气里,对成就一番作为,其实毫无裨益。
生活,永远扎根于现实
起初,吉哈纳的变化没有引起任何人的重视,直到“疯狂骑士”的闹剧愈演愈烈,他的家人和朋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吉哈纳的好友——村里的牧师和理发师,决定找到他,带他回家。
经过一番找寻,他们俩终于看见了已经疯得不成人样的堂·吉诃德。
为了哄堂·吉诃德回家,牧师找到一个少女,假扮成米戈米王国的公主,让她向堂·吉诃德求救,护送她回国。
就这样,堂·吉诃德意气风发地跟着一群人启程了。
这天晚上,牧师在歇脚的旅店把堂·吉诃德灌醉,并把他关进一个大笼子。
等堂·吉诃德醒来,发现世界全变了,现实中根本没有什么公主和巨人,只有几个担心他安危的老友,苦苦劝他别再做白日梦。
只是此刻,堂·吉诃德仍未从梦中醒来,他瞅准时机,说服桑丘把自己从笼子里放出来,就一溜烟跑进了林子里。
他一个人,在林子里忍饥挨饿好几天,就在他要饿晕时,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一个骑士。
这个骑士一见面就要和堂·吉诃德决斗,并说,谁输了谁就乖乖回家,再也别想做什么骑士。
结果毫无意外,堂·吉诃德顷刻就被击败,他只能遵守承诺,打道回府。
事实上,这个骑士不过是牧师安排的一个村民而已。
堂·吉诃德像丢了魂一样踏进家门,一回家他就栽倒在床上,一病不起。
他枯瘦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但头脑反而愈加清醒。
在高烧的第6天,堂·吉诃德把众人叫到床前,哀叹道:
“我从前读那些骑士小说,读得神魂颠倒,现在才知道那些都是胡说八道!我发过疯,却不想一疯到死,我再也不做堂·吉诃德了,我是吉哈纳。”
认清现实后的吉哈纳,在三天后撒手人寰,他和他的骑士梦,最终被现实击碎。
罗曼·罗兰曾说:“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
理想再宏大,脱离了现实,就成了无根之木,终究枯萎;信念再坚定,忽视了现实,也似断线纸鸢,总会消失。
无论是谁,都要扎扎实实地活在现实世界里,唯有如此,人生才有路可走。
1605年,因偷逃税款身陷囹圄的塞万提斯,在狱中开始构思堂·吉诃德的故事。
出狱后,他又在贫民窟中,皓首穷经十余年,完成了这部小说。
在骑士精神已然绝迹的17世纪,塞万提斯似乎对代表正义与勇敢的骑士有种眷恋,但他又十分清醒,明白“骑士道”早已埋入历史的尘埃。
他用堂·吉诃德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没有理想,而理想不能脱离现实”这一朴素至极的道理。
英国诗人拜伦读完《堂·吉诃德》后,感慨道:“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令人发笑,则越使人难过。”
我们读着《堂·吉诃德》,追忆的却是自己曾为理想奋不顾身的神采,也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尊重现实的理智。
愿你我都能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那根平衡木,稳扎稳打地走到梦想的彼岸。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