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和血液的区别是什么(血浆的“奇妙旅程”)

时间:2024-10-10 10:00:08

“Give blood,give plasma,share life,share often。”

这是2023年6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献血者日的口号,意为:捐献血液,捐献血浆,分享生命,经常分享。

流淌在人体生命之河里的血浆从被捐献出来的那一刻,便有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关键时刻的“救命药”。让生命延续,让大爱永恒,这是捐献血浆的意义所在。

在不少人的眼中,从血浆采集到临床使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实际上,一份血浆从采集、初筛、检验、血液制备到临床应用,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要求。那么,无偿献血后的一袋袋“爱心血”是如何经过一道道程序最终成为“救命血”的呢?为此,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期间,盈康一生联合凤凰网青岛推出“一份血浆的旅程”数字创意H5,揭秘一份血浆从血浆采集到临床应用的全过程。

指尖互动,屏与屏的连接,H5以主人公“小浆”的视角,带领公众展开了一场生动、有趣、温暖的互动旅程。透过这个科普,我们共同见证了一份血浆如何从平凡变得非凡,并成为连接你我、守护健康的重要力量。

这个生动的科普之旅,不仅让公众沉浸式体验了血浆采集、储存及血液制品临床应用背后的科学奥秘,更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超级英雄”。

血浆在血液家族中的“重任”

人体血液约占体重的8%,大约由55%的血浆和45%的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是血液的另一位重要成员,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92%,蛋白质、电解质和无机盐等约占8%,承担着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代谢物等作用,也运载着血细胞在人体内流动,使其可以抵达各个站点,执行特定的功能。

人们经常会把血液和血浆搞混,事实上,他们大有不同。根据临床需求的不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血液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输注,而血浆则会被制作成血液制品,在临床医疗、抗震救灾、疾病防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实,血浆制成的血液制品最早是在战争中诞生。从1914年至1915年间,来自阿根廷、比利时、美国的四位科学家相继提出使用柠檬酸进行抗凝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使得大规模输血成为可能;到一战期间,美国军医奥斯瓦尔德·罗伯逊发明了使用柠檬酸在玻璃瓶中保存血液的方法,并在西线战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战场血库;再到二战期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Edwin J.Cohn教授和他的团队将低温乙醇法应用于人血浆分离……

时至今日,血液制品已成为现代医学治疗疾病、减轻痛苦、拯救生命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对于许多失血严重或患有血液病的人来说,血浆是救命良药。他们需要从血浆中获取重要的治疗物质,以维持生命。

从“血管”到“血管”的奇妙旅程

血浆志愿者捐献血浆后,一份血浆的“旅程”就开始了。

在单采血浆站,医务人员通过单采血浆机将血浆成分采集出来,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回输还给献血者。

被捐献的血浆需要经过单独的检验及60天后的再次检验,才能进入生产流程。因此,被捐献的血浆会被存储在血浆存储仓库,在-20℃以下的环境中进行冷冻保存。

紧接着,血浆到达血浆筛选实验室,接受细菌病毒检测。从血浆到成品,所有血液制品都会先后进行4次酶联免疫法(EIA)检测,3次核酸检测。经过严格的检验后,健康的血浆会被送往生产中心制作成血液制品。

进入生产车间的血浆,主要用于生产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成为临床救治、战备救灾及疾病预防不可或缺的药品。

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的安全性要求,国内血液制品质量管理采用“批签发”制,即每批产品在企业自检合格后,提交批签发申请,在药监局与中检所审批合格之后才能最终进入医院,经由医生之手输注到患者的“血管”中,完成患者的救治,全周期长达7-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