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是一种半圆筒状铲形工具,向土中打洞时可以将泥土带出。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洛阳铲并非是一种“挖墓”的工具,而是一种用于探测的设备。
使用洛阳铲,可以方便盗墓者/考古工作者可以将地里的土带出来,根据土质土色来判断地下是否有遗迹和墓葬。有人觉得很神奇,其实道理很简单。
相信大家也都种过花草,种植花草需要做什么呢?需要翻土。而土的根据深度的不同,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颜色。比如地表会是黄褐色,挖下去变成黑色,再深一点就变成黄色。土壤颜色的差异,与历史上气候、水文的变化有关,再次就不展开,感兴趣的可以搜索“考古地层学”。
翻土就会导致不同颜色的土壤混杂在一起,学名就叫做“五花土”。如果你用洛阳铲带上来的土五颜六色的,那么恭喜你,地底下的土被人翻过,不是有墓葬就是有遗迹。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用洛阳铲打土是每一个盗墓者/考古工作者最入门级的必备技能。“打探洞”的时候,需要将铲子深深插入地下,并且用力旋转,才能带上一管子土上来。
遇到比较大型的遗址,会每隔一米打一个探洞。俗话说“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打探洞就是考古工作的“粮草”,必须把地下的情况探清楚了,才能继续开展以下的工作。
探洞的深度根据遗址深度而定,一般需要一直打到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的生土层才行。有时候遇到比较大型的遗迹,探洞需要打好几米,那绝对是体力与毅力的双重考验!
所以,考古人手上老茧的厚度,往往决定了你打探洞技术的好差。
那么,洛阳铲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比较有说服力的是,近代金石学者、孟津县刘坡村人郭玉堂的相关记载。他是著作《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的作者,对清末到民国洛阳一带古墓情况有翔实的记载。在他尚未发表的书稿《洛阳古物记》中,记载瓦铲为洛阳马坡村人唤李鸭子者所首制,年代大概在20世纪初期。
李鸭子是绰号,那些比他晚一辈儿的人都说不出他的大名。李鸭子是马坡村的农民,以刨古董为生,人很聪明,晚年刨不动了,在家里给别人修古董,粘瓦器。说起绰号,颇有来历,李鸭子有3个儿子,长子李河泉,次子李河宽,三子李通海,老二老三是双胞胎。有村民跟他开玩笑,说你3个儿子名字起得真好,河水有泉源,又宽阔,还通大海,你在河里凫水,跟鸭子似的,美着哩。在农村就是这样,一个人外号被叫响,真名反倒不被人所知了。
充满神秘色彩的洛阳铲,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发明。正是这个发明,一举奠定了实践考古学的基础,具有伟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一种地标文化符号,洛阳也因此兴建了“洛阳铲博物馆”,让这一曾经带着神秘的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